财政运行总体平稳有序 前三季度收入增幅逐季回升
财政部10月17日发布数据表明,今年前三季度,财政政策更加积极、接续发力,财政收入稳步回升,财政支出保持必要强度,基本民生和重点领域的经费得到较好保障,财政运行总体平稳有序。
主体税种表现亮眼
数据显示,前三季度,全国一般公共预算收入16.39万亿元,同比增长0.5%。分季度看,一季度下降1.1%;二季度由降转升,增长0.6%;三季度增长2.5%,增幅明显提高。“财政收入增幅的回升,反映出当前经济运行总体平稳、稳中有升的态势。”财政部国库支付中心副主任唐龙生说。
作为财政收入的主体,前三季度,税收收入保持稳步增长,同比增长0.7%。分税种看,主体税种表现亮眼,国内增值税是第一大税种,综合反映工商业、服务业运行情况,前三季度同比增长3.6%,高于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幅3.1个百分点;企业所得税是第二大税种,同比增长0.8%,增幅比上半年扩大2.7个百分点。
同时,非税收入增幅回落,具体项目有升有降。前三季度,全国非税收入同比下降0.4%,比上半年回落4.1个百分点。其中,国有资源(资产有偿使用收入增长4%,主要是地方多渠道盘活资产,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处置、出租、出借等收入增加带动;罚没收入下降7%,自今年3月份以来降幅逐月扩大。
地方收入保持平稳,绝大多数地区收入持续增长。前三季度,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本级收入同比增长1.8%。分地区看,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中,除受煤炭等部分大宗商品价格下行影响的个别地区外,其他27个地区保持正增长,比去年同期增加了6个。
我国实施更加积极的财政政策,财政支出靠前发力。唐龙生表示,今年以来,财政部门加强资源统筹,加大支出强度,优化支出结构,民生、科技等国家重大战略领域得到较好保障。统计显示,前三季度,全国一般公共预算支出20.81万亿元,同比增长3.1%。其中,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增长10%,教育支出增长5.4%,卫生健康支出增长4.7%,科学技术支出增长6.5%,节能环保支出增长8.8%,文化旅游体育与传媒支出增长4%。
政府债券发挥效能
政府债券在实施更加积极的财政政策中发挥重要作用。唐龙生介绍,前三季度,地方政府专项债券、超长期特别国债、中央金融机构注资特别国债等资金共支出4.21万亿元(含以往年度结转债券支出。
近年来,根据全国人大常委会授权,经国务院同意,财政部每年第四季度在当年新增地方政府债务限额(包括一般债务限额和专项债务限额的60%以内,提前下达下一年度新增地方政府债务限额。
“财政部今年将继续提前下达2026年新增地方政府债务限额。”财政部政府债务研究和评估中心主任李大伟表示。
据悉,工作进度上,抓紧履行有关程序,尽早下达限额,便于各地做好与2026年预算编制的衔接,支持重点项目2026年一季度建设资金需求。项目安排上,提前下达的限额重点支持党中央、国务院确定的重大战略、重点项目。“我们将持续指导督促各地加快做好项目储备,抓紧推进项目前期工作,指导专项债券项目‘自审自发’试点地区优化项目审核机制。”李大伟说。
支持地方减灾救灾
今年以来,我国洪涝、地质灾害等交织发生,叠加台风影响,强降雨过程频繁且极端。财政部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司司长濮剑鹏介绍,财政部重点从“建机制、强保障、重效益”三方面下功夫,全力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建机制,突出一个“快”字。财政部和应急管理、农业、水利、交通等部门密切联动,建立了中央财政救灾资金快速核拨机制,开辟了资金拨付的“绿色通道”。国家重大自然灾害应急或救灾响应一旦启动,财政部即刻通过该机制下拨资金,支持地方迅速组织抢险救援,妥善安置受灾群众。
强保障,突出一个“实”字。2025年安排中央救灾资金近350亿元,切实保障救灾工作需要。截至目前,已据实拨付105亿元,全力帮助人民群众抗灾救险、恢复生产和生活。同时,充分发挥保险机制对减灾救灾的支撑作用,会同有关部门实施城乡居民住宅巨灾保险政策,农业保险政策也持续发力,今年以来已向超2000万户次农户赔付超900亿元。
重效益,突出一个“准”字。资金分配上,不断完善办法,力求更加科学、公平、精准;资金使用上,通过“线上 线下”相结合的资金监管体系,对救灾资金的下达、拨付、使用进行全流程监管,密切跟踪地方执行,全面掌握资金使用效果,坚决防止资金滞留、挤占、挪用等违规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