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快讯  > “云投喂”网店真假难辨 专家:变相公开募捐涉嫌违法

“云投喂”网店真假难辨 专家:变相公开募捐涉嫌违法

  《法治日报》记者近日调查发现,购物平台出现的以救助流浪动物为名的“云投喂”网店真假难辨,商家在收钱后,有没有真的对流浪动物进行其承诺的喂养、照顾,消费者无从知晓。尽管每份商品价格较低,但动辄数万件的销量,累积之下也是一笔不菲的“爱心款”。而且,不少此类店铺存在短时间内改名、下架原商品链接甚至直接闭店的情况,这让一些消费者质疑这些店铺“是不是在骗钱”。

  如果商家没有将消费者的善款用于救助动物,法律如何定性?对于这类虚拟商品,又该如何进行监管?带着问题,记者采访了浙江工业大学法学院副教授李德健和沈阳师范大学法学院副教授吴迪。

  吴迪说,如果商家从未打算实际履行其承诺,将款项挪作他用,构成对消费者的欺诈。消费者有权依据消费者权益保护法要求商家承担相应责任。

  “根据慈善法规定,不具有公开募捐资格的组织或者个人,不得开展公开募捐。这些店铺经营者多为个人或未注册的组织,显然不具备公开募捐资格。他们通过电商平台面向不特定的公众发布信息并募集款项,本质上是一种变相的公开募捐行为,涉嫌违法。”吴迪说。

  同时,法律规定,广播、电视、报刊以及网络服务提供者,应当对利用其平台开展公开募捐的慈善组织的登记证书、公开募捐资格证书进行验证。需要特别注意的是,如果商家以非法占有为目的,通过虚构“救助动物”的事实,骗取消费者财物,数额较大的,则可能触犯刑法,构成诈骗罪。

  “虽然单笔金额小,但累计数额巨大或涉及人数众多,同样可能被追究刑事责任。”吴迪指出。

  对于打着“云投喂”旗号的虚拟商品,该如何进行监管?李德健认为,核心在于明确法律定性,将其纳入现有法律框架进行规制。其中一种可选路径是,明确动物保护的“慈善属性”,例如由相关部门推动明确将“动物保护”纳入慈善法“符合本法规定的其他公益活动”的范畴,明确定性后,“云投喂筹款”等行为就属于“慈善公开募捐”,包括主体限制、流程要求以及信息公开等,均可直接适用现有慈善法。

  吴迪说,这是一个典型的“互联网 ”模式下的监管难题,需要多方协同治理:

  平台方负首要审核与管理责任。平台应对申请以“救助”“慈善”为名开店的商家进行实质审查,要求其提供民政部门认定的慈善组织公开募捐资格证书,或至少提供详细的救助机构背景、过往救助记录、资金使用计划等证明材料,并进行公示。

  他还提到,平台还应建立针对此类店铺的专项巡查机制,对消费者投诉集中、异常交易(如只交易不发货、大量退款的店铺进行重点监控,一旦查实欺诈行为,立即封店并向监管部门报告。

  政府部门加强联动执法,市场监督管理部门、公安部门等相关部门建立联动机制,强化监管;开展专项整治行动,查处一批典型案件并公开曝光,形成震慑效应。建议出台更细化的规定,明确将此类以慈善为名、行销售之实的商业行为纳入监管范围,对其信息披露、资金用途、法律责任等提出强制性要求。

  “行业自律与公众监督方面,鼓励成立行业自律组织,建立民间动物救助领域的诚信名单和黑名单;畅通举报渠道,鼓励消费者和媒体进行监督,倒逼平台和商家规范行为。”吴迪说。

王擎宇